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关闭

    科普大展《眼界》引进校园

    学校新闻

    2021 年 10 月 12 日

    10 : 00

    • 开学初,广州耀华十二年级学生Elliot把深圳博物馆精心策划和打造的年度科普大展《眼界——人类观天手段之沿革》引进耀华的校园,于2021年8月30日至2021年9月30日在广州耀华展出,让师生足不出校就能感受人类对星辰大海的探索。


      千百年来,仰首即是的璀璨星河一直是人类最自然的陪伴,人类也从未停止对它的探索。通过观察星空,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在构建属于自己的宇宙图景。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到河外星系,人类的眼界在逐渐扩大,这些都得益于观测手段的逐步革新。


      《眼界》展于6月11日至9月12日在深圳博物馆展出,由深圳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和上海科技馆联合主办,展出了“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浑仪复制品、陨石、天文古籍、邮票及来自英、法、德、美等国的40余架18世纪以来的古董望远镜等文物。


      这次在耀华展出的是一个浓缩的图片展,分为“目之所及” 、“善假于物” 、“不畏浮云”三个篇章,讲述人类观天手段从裸眼到使用望远镜到太空观测的发展过程,及在此过程中人类对宇宙认知的变化。


      本次图文展巡展的发起人Elliot同学,是一个在博物馆长大的孩子,从小到大跟随妈妈参观国内外的博物馆。Elliot自2016年起成为深圳博物馆的小志愿者、注册义工,在长期的志愿服务中,萌发了将博物馆科普展览推广到学校、助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想法,并得到深圳博物馆的大力支持,《眼界——人类观天手段之沿革》就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眼界》展引进校园,Elliot同学是如何构想和策划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呢?我们和Elliot展开了对话。


      问:为什么要在校内举办这样一场展览?


      答:一开始我并不是想把展览“搬进”学校,我只是想在学校向老师和同学推广这个在深圳的科普展览。因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大家出行不太方便,而且广州到深圳路途也挺远的,所以后来我就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把展览直接“搬进”学校,这样大家就能直接在学校观展了。


      问:组织校园展览,遇到哪些困难?


      答: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在整理展览材料时遇到不少挑战,如何把这些展品和内容浓缩进我们的展板,挑选哪些关键信息向观众进行展示,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后来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和协作,这些难题我们都成功地解决了,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经验。感谢学校老师的支持,感谢策展团队,尤其是深圳博物馆自然科学研究部天文学策展人、美国范德堡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李百乐女士的指导。


      问:本次展览主要展出的内容是什么?


      答:这个展览主要是关于人类天文学的历史以及人们是如何观察星空的。几千年来,人们通过眼睛观察星空,数百年前科学家发明了望远镜能更清晰地进行观察,如今人们用高科技手段观察星空。


      观察星空不仅仅是发现她的美丽,更是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我认为这个展览很有教育意义,对于想了解天文学历史的人来说很有价值。在广州耀华结束展览后,我们会把《眼界》展转移到深圳其他的学校继续展出。


      问:本次展览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答: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这是我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活动,活动推进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摩擦。下次再策划类似活动的话,我相信我能做得更好,例如我会规划尺寸更合适的展板,另外在现场摆放3D模型,观众可以看到立体模型而不仅仅是图片。


      问:组织本次展览活动是兴趣出发,还是基于学业和职业考虑?


      答:在学校我们不能只关注学业的发展,我觉得做志愿者或者组织一场公益展览,是发展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的好机会,是现代学生需要培养的重要特质之一,与此同时也会对将来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


      写在最后


      深圳博物馆自然科学研究部天文学策展人、美国范德堡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李百乐女士表示:将眼界展览引入学校,希望能引起同学对天文学的兴趣,同时也希望通过展示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和现代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Elliot妈妈和我们分享说:这是一个成长故事,Elliot从最初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博物馆观众),变成一个志愿服务者(义工讲解员),现在又变成了一个馆校结盟的架桥者,科普展的发起人和执行者,他表示下一步还要将深圳博物馆的野生动物展引进到耀华来。我不知道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什么,也不清楚这段经历对他整个人生有何影响,但我想,这很符合我对耀华“全人教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