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关闭

    教育是创造记忆的过程:广州耀华文化周里的那些人和事

    微信精彩文章

    2019 年 07 月 12 日

    10 : 00

    • 飘着雨的春日,耀华国际教育学校广州校区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文化周活动。今年的主题是“中世纪的黑暗与光明”。


      中世纪(Middle Ages)指的是欧洲历史上从五世纪持续到15世纪的一段漫长时期。这期间发生了许多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件,比如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爆发、文艺复兴等。


      有历史学家称它为欧洲的黑暗时代;也有历史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它是光明的时代。到底是黑暗还是光明,如果带领学生调查研究,会非常有意思。


      活动筹备组最后将今年文化周的呈现定为四大形式:自由市场、班级主题内容展示、小学部的历史人物巡游以及中学部的中世纪圆形剧场表演。


      小学部沿袭传统,以国别切入,各班级分别展示文艺复兴前和后的意大利、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中学部则梳理议题,探究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西欧封建制度与庄园制、黑死病、中世纪城市和中世纪科技与艺术等。


      诚然,“中世纪”是一个复杂且深奥的主题,但复杂也意味着发挥空间大。活动负责人、外籍副校长Anthony Uiterwijk说:“学生表现出来的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让人欣慰。事实证明,只要给他们足够多的机会,他们就会发光。”


      “莎士比亚大富翁”


      五年级B班一个戴着蛋卷假发、打扮成中世纪贵族模样的男孩站在教室门口,自称罗密欧,彬彬有礼地欢迎老师、同学和家长来到 “Globe Theatre”(环球剧院),感受在这里诞生的莎士比亚作品。


      走进教室,中央是宫廷风格布景板,几个穿着艳丽长裙的女生正带着拍立得招徕宾客合影留念。布景板右侧是一排“商店”和“餐厅”,各式手绘的明信片和书签等着宾客消费,还有英式炸薯条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若是心动,须到布景板左侧的“游戏区”赢下奖券,才能兑换纪念品和食物。


      好几个孩子跃跃欲试地涌到了一个叫“莎士比亚大富翁”的摊位前,守在那儿的几个小工作人员忙活起来,给玩家摆棋子、递骰子、发放游戏币。这游戏币乍看是黄铜色的英镑模样,细瞧,竟是莎士比亚他老人家的大脑袋画像,惹人会心一笑。


      玩家扔过骰子,纷纷带着棋子往前行进,在格子上密密麻麻的注释里感受莎翁的命运。“莎士比亚13岁时,家中经济出现困难,莎士比亚只好退学,帮爸爸一起工作——扣钱20镑”;“1588年,英国把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打得落花流水,莎士比亚也写了不少历史剧,比如1592年的《亨利六世》——加钱70镑”。


      一局终了,玩家用手中所剩的游戏币兑来一张张奖券,到对面摊位去换明信片和薯条了。更多的玩家见状,便也好奇地涌过来,把“大富翁”挤得无比热闹。小工作人员赶忙加快了手中的动作,高声提醒大家抓紧时间,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游戏。


      “莎士比亚大富翁”组的火爆让班主任Twinkle有些意外。因为主题课上分组时,根本没有学生主动要求加入。只不过因为每组限定五人,那些举手举得不够快的孩子才不得已被加进“莎士比亚组”。


      出师未捷的“莎士比亚组”很沮丧。一个男生 “万念俱灰”地问Twinkle,那……我们做大富翁,可不可以?


      获得首肯后,孩子来劲了,比别组花更多心思设计游戏,查资料、写注释,包办各种各样的细节。


      Twinkle坦言,往年的文化周,她事事操心,亲力亲为,却没出现过像“大富翁”组这样的黑马。今年她“放羊”了,只确定主题,剩下的只做辅助工作,反倒有意外之喜。


      Twinkle分析道:“可能老师管太多,孩子反而没有热情;放手了,他们会觉得,如果搞不定,那就是自己的问题。”


      师命可违


      放手不是放任。文化周负责人中文老师叶蒙蒙说,让学生主导不代表老师不管学生,老师依旧在旁观察,“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时候鼓励他,在学生力有不逮的时候辅助他。如果学生一直在尝试解决问题,我们不会过多介入,只有当行动停滞的时候,我们才会给出建议。”


      但是老师的建议,他们是可以不听的。她想起八年级的一次戏剧彩排。


      为了让演出转场更顺利,作为现场导演的她建议演员调整站位。高大的Bruce弯着腰低着头,安静聆听老师的建议,老师说完,他回应道,“谢谢老师,我们刚刚讨论了一下,还是想按自己的方式来一遍。如果有需要,再用您的方案。但是,非常感谢。”


      叶蒙蒙说,“整个过程,我一点也不觉得不舒服,他认真地听,合理客气地拒绝,真诚地感谢别人的建议。”


      Bruce不是唯一一个“不听话”的学生。带文化周彩排这段时间,叶蒙蒙听到了好几个老师被学生拒绝的故事。她毫不掩饰对这种“抗命”的欣赏,“能‘违背师命’的学生,都是有机会另立门派的,这些孩子不会成为被定义被标签的人像,他们会做有灵性充满创造力的人。”


      消失的音乐


      “抗命”的Bruce是8B班的英文短剧《伽利略的审判》的主心骨。在他的带领下,8B班的戏剧在彩排过程中呈现完整,因此被选做压轴。


      按照原定的设计,当“伽利略”大声疾呼“总有一天,人们会相信我”之后,会响起皇后乐队的那首《波西米亚狂想曲》,整个表演就此达到高潮,8B班的同学在掌声与欢呼声中得体地谢幕。


      但音乐没有响起来!


      舞台上的大家一时间都有点懵,扮演主教的Bruce愣了一下,示意同学聚拢起来,鞠躬、下台,虽然他看上去有些困惑和不甘心。


      在Bruce的眼里,除了音乐的故障,台词、走位、道具摆放,统统都要再调整。幸好他们紧接下来还有机会为小学部的观众演第二场。


      Bruce把8B班演员叫到礼堂外,认真地开口道,“第二场不能那么演了,懂吗?”语气平静,没有抱怨。


      有同学错愕,“怎么演不是问题,关键是那个音乐要播出来啊!”


      Bruce正强调走位,又有同学打断,“你这样说没有意义,我们都懂的,最应该听的那几个没在……”


      Bruce略显失望地感叹了一句:当我说“大家得谈一谈”的时候,我指的是所有人、是每个人,而不是只有这么一些人。


      这时,一旁的外籍班主任老师Scott建议去礼堂外商量,安抚大家情绪,让大家认真听Bruce布置。


      而再开口的时候,那个笃定的导演Bruce又回来了,就像彩排的时候一样。


      到了第二场,台词顺溜了,走位整齐了,《波西米亚狂想曲》也终于在最恰到好处的位置响起来了——Bruce专门安排了一位同学去调音台监督音乐。8B班终于能够齐刷刷躬谢幕,骄傲地接受属于他们的热烈掌声。


      演砸了吗?


      叶蒙蒙知道8B班这段演出小插曲的全过程。在她看来,错误出现的时候恰恰是教育深入的时机,“像Bruce这样有主见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老师指手画脚的教导,而是信任和机会,所以允许他表达,允许他犯错,其实是更好地帮助他自觉学习,这种‘自觉’是培养孩子领导力和内在学习驱动力的关键”。


      意外处理得很漂亮,看上去,孩子因此学到了更多。那么,从老师的角度,是期待看到学生的完美呈现,还是期待过程发生意外?如何评估活动是否成功呢?


      “看过程中经历了什么”,连续三年担任文化周负责人和演出导演的叶蒙蒙说,过去她把结果呈现图谱描绘得非常具体,把表演的质量当成学校的面子,但是今年心态变了,她很放松,“如果学生因为过程而快乐,就不需要放大一个结果去抢夺他们的过程体验”。


      “也许,我们的表演在家长看来不太专业,可是这种朴拙,甚至粗糙,恰恰是孩子的可爱。我们看过太多精致的表演,但是我们不一定看过一群孩子的努力,因为有时候努力是看不见的,精致的表演有时候会让人忘了那种努力”。


      这样的看法也是外籍副校长Anthony Uiterwijk所认同的。当他总结这个活动究竟能为孩子带来什么时,他说:“这一周带给他的成就感可能比日常课堂的更大,在活动中,孩子总能找到他好奇和感兴趣的部分,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这就是我们说的,要激发起学生对‘在校学习’的热情,有一些东西吸引他去享受在学校的时间,那他可能慢慢地会把这种喜欢投射到其他方面去。”


      所以,“教育是创造记忆的过程。教过的知识学生迟早会遗忘,但这趟学习之旅的感受他们会一直记得……”